记者(左一)将一瓶助沉降剂倒入配药桶。 拍友 夏文浩 摄
随后,我们合力把植保无人机搬到地面上。这架“X”字形四旋翼无人机重达52公斤,灰白色外壳,有4个粗壮的黑色机臂与8个螺旋桨,喷洒最大载重量50公斤。我们小心地展开机翼,展开后机身横跨近3米。接着,我们给无人机带上“装备”——将笔记本电脑大小的锂电池“咔嗒”锁进机腹,再将配好的药液灌入机身下方容量约40升的喷药箱中。一切准备就绪。
调节飞行参数像是打游戏
植保无人机的遥控器约摸半张A4纸大小,交到我手上的那一刻,我有些发怵。
“先别开机。”我急忙呼叫准备演示操作的飞手彭毅,“遥控器上的这两个摇杆要怎么控制方向?”
彭毅确认我是“小白”,颇有耐心地一遍遍指导:左边摇杆如何控制升降和旋转,右边摇杆怎样控制前后左右移动。
我似懂非懂地点头,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别担心。”彭毅显得轻松很多,“无人机有全自动作业模式。”我这才稍稍放下心来。
彭毅开机后,遥控器屏幕亮起,像极了游戏界面,只不过背景是真实地形图。在彭毅手把手指导下,我在屏幕上点选,圈出下畲村附近一块山地,避开附近的养蜂和养蛙区。接下来的调参数环节有点像给游戏角色配置技能——我把喷药量设为1.2升/亩,飞行速度调到6米/秒,飞行相对高度定在10米。
一切设定妥当,我按下“自动作业”,3秒倒计时开启,我连忙把遥控器交回彭毅手里。
伴随着三声急促蜂鸣,无人机机身红灯闪烁,螺旋桨高速旋转,随即“嗡”地垂直升空,卷起一阵风,掀翻了我的遮阳帽。
我眯眼望着无人机越飞越小,变成天际一个黑点,又低头看遥控器屏幕,屏幕上林海起伏、光影斑驳。屏幕左下角,一个红色箭头正沿既定路线匀速移动,高度、速度、距离一目了然,作业面积和已用药量则不断攀升。而我们,只需要站在树荫下盯着屏幕。
无人机作业期间,彭毅也会手动干预以提高效率。比如起飞时,他控制摇杆加速,使无人机较快到达作业区域;在海拔起伏大的山头,他会手动辅助无人机上下起降。
无人机飞过密林山脊,药液在空中划出圆滑的抛物线,均匀地覆盖山林。大约10分钟后,它自动返航降落,我和彭毅马上给它换上新电池、补足药液,再次操纵起飞。
“通常一台植保无人机作业,只要一个飞手操作,一个地勤辅助就够了,人力能省一大截。”夏文浩表示。
一张小卡片测出作业效果
趁无人机还在工作,林锦添提出,带我做个随机检测,看无人机实际喷洒效果。
拿上雾滴检测卡,我们前往一块尚未作业的区域。这种淡黄色、半张方形便利贴大小的小卡片,能让肉眼看不见的雾滴“显形”成蓝紫色小点,用来判断药液是否喷洒均匀、覆盖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