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奥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发动机和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的企业,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全工艺流程的生产线,并在国际上首创发动机专业定制业务。公司产品性能领跑行业前沿,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20%,拥有120多项发明专利。飞奥航空的发动机曾随南极科考队出征并顺利完成任务,目前有近40款产品热销国内外。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完成无人机发动机项目二期,并专注于消防类、救援类无人机整机研发生产。飞奥航空选择日照作为发展基地,看中其适宜的低空飞行空域和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南极科考到全球市场:一颗飞奥无人机“心脏”的跃动
“订单已经排到了明年五月份,现在3000余台的年产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了。”12月5日,山东飞奥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奥航空”)生产车间机声隆隆,各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董事长兼总经理常书增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在筹划二期,顺利的话,建成投产后,可实现每月1000—1500台无人机发动机的产能。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无人机发动机和小型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的企业,飞奥航空有两点让业内众多企业“望尘莫及”。第一是从设计、研发,到原料加工、零件热处理,再到整机组装测试、量产,在飞奥航空全自主知识产权、全工艺流程的无人机发动机生产线,可以一站完成。第二,飞奥航空在国际上首创了发动机专业定制业务。经过多年积累,半年时间就可根据客户要求完成一款新的无人机发动机的研发生产。

“有油动无人机的地方,就有我们飞奥的DLA发动机。”常书增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飞奥航空生产的一款发动机就曾随南极科考队出征,并顺利完成科考任务。“当时科考队带了好多发动机,国内国外都有,最终只有我们的发动机可以让无人机正常飞行,没有熄火。”常书增说,目前,飞奥航空有近40款产品热销国内外,性能上领跑行业前沿。
产品过硬,靠的是进化式的不断创新。今年,飞奥航空研发投入占销售总额的20%。前两年,这个占比甚至高达50%—60%。
“创新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不要‘大致’‘差不多’,要做就要力争把发动机性能做到更好、最好。”在常书增看来,一个好的无人机发动机,要达到两个标准。其一,从海拔10米处,在5到8分钟内飞到6千米高处,转速达到6千转,“速度快还不会‘高反’”;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条件,也依然能够稳定启动和运行。

为了这一目标,飞奥航空紧盯发动机配件搞研发。常书增的办公室,设在厂区一楼转角的位置。房间陈设简朴,比起办公室,更像是一个工作间。靠墙的四层铁架子上,放置的除了极少部分文件,就是各式各样的发动机及其配件。“这些配件摸起来冷冰冰的,但它们也是有生命力的,在热加工处理等生产环节,它们的性能是会‘游动’的、重新排序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像对待孩子一样摸清它的‘性格’,定位住它。”
十年磨一剑,飞奥发动机为了一个配件也可以花费十年甚至更久。去年,飞奥航空确定了更适合无人机发动机曲轴联杆的材料。为了寻找这一材料,他们已经用了十几年。

在不断试错中勇往直前,目前飞奥航空已实现了“三百多个配件,90%的可自主研发生产”,拥有120多项发明专利,在专业无人机发动机领域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生产的无人机发动机可适用于从12公斤到300公斤的多种机型无人机。其中360CC四缸发动机是航母辽宁舰无人机的首选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