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人机、无人船等高科技设备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了巡检效率和管理智慧化水平。氢能技术在交通、电力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能源清洁化转型。此外,蓝藻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环境问题,还为污水处理提供了新型生物质碳源。生态环境部通过构建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环境数据的集成和高效管理,推动了污染防治工作的信息化覆盖。
加氢5分钟,工作8小时
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作为氢能应用的突破口,燃料电池技术已在交通、电力、化工等行业中有了诸多应用。
在仓储搬运“一分钟一板货”的高强度工况下,一次加氢5分钟,可稳定高效工作8小时,在第22届中国国际环保展览会上,广东广晟氢能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3.5吨双瓶氢燃料电池叉车备受关注。“这款叉车在广东佛山照明公司已运行近20个月,总时长超6000小时,总加氢量约1600公斤,实现了氢能绿色搬运。”广东广晟氢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伟介绍。
目前,广晟氢能与清华大学、中集氢能联合研制国内首台100千瓦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水设备,电解效率可达80%以上,在国内实现了该技术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广晟氢能燃料电池与氢能产业示范园智慧能源微网项目作为三大氢储能项目之一,入选了广东省发改委2023年《广东省新型储能重大应用场景机会清单》。
近年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探索氢能在工业领域的多元化应用的指导意见。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氢走廊”建设项目在广州启动。
截至目前,广州、佛山、东莞、深圳四市都已制定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在刘伟看来,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为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物流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经济体量大,且彼此城际线间隔均在70公里以内,具备氢能绿色运输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广晟氢能牵头,将联合云韬氢能等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依托大湾区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规划在大湾区构建氢能绿色运输典型路线;同时,在核心节点布局建设4座制氢加氢一体站,以满足整条线路车辆的运营需求。”刘伟说。
近年来,诸多企业纷纷试水,在氢能源应用上展开了诸多探索。不仅是氢能汽车,氢能船舶等交通工具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清洁化是大势所趋。当前,中国氢能新技术已步入产业化通道,颠覆性创新将不断驱动氢能产业绿色发展。未来,有望在生产、运输、消费全过程形成高效率、低排放、深绿色的氢能产业体系,驱动能源绿色变革。
“吞”进蓝藻,“吐”出原料
“吞”进蓝藻,“吐”出原料,在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科研示范基地里,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
在这个地处江苏宜兴、紧邻太湖的基地里,一批批蓝藻从太湖打捞上来,经管道传送到生产车间,依次经过混凝、悬浮、脱水等环节的处理,从有机废弃物变成了资源化利用原材料。经过处理,蓝藻重获新生成了工业藻粉、有机肥料和生物质碳源等有机原料,被应用到越来越多的生产场景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