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一番思想挣扎和市场观察后,杨海东终于下定决心去入手一架植保无人机。于是他去到极飞学院,接受了三天的无人机、农业知识培训,并顺利通过考核取得了植保无人机操作证。7月16日的上午,他提回了第一架P30植保无人机,并在当天下午就开始下地作业,吸引了很多农户的围观。
农户着急,主动借钱让他买飞机
由于这款无人机喷洒效果好,不重喷、不漏喷,几天后,团场及周围的农户都纷纷来找杨海东,让他用无人机来给棉花杀虫作业,所以订单经常多得忙不过来,农户往往需要提前一周预约。许多急需雇用无人机的农户就开始着急了,其中有一名农户主动找到杨海东对他说:“你只有一架无人机,作业效率太慢了,我借钱给你,不要利息,你再去买一架无人机回来吧!”对于农户主动借钱要求自己去买无人机这件事,杨海东虽然比较吃惊,但还是欣然接受了建议。7月24日,杨海东用客户借给自己的钱,全款提回来了第二台P30植保无人机。由于可以一控多机,作业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日平均作业量达到1200亩以上。预计到秋收起“翼”结束时,累计作业可达3万亩,按八元每亩的作业价格计算,杨海东此次收入可达24万元。
秉持立足于本地化、用认真负责的态度服务农户的理念,杨海东和他的红色无人机迅速获得农户们的高度认可,这也是促使杨海东果断入手第二架P30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棉花脱叶剂作业还未正式开始前,杨海东已经接了1万多亩的订单,考虑到最大作业能力的问题,对于一些作业地偏远或者价格低的订单,杨海东统统都没接。
农机转型大势所趋
从农机手到植保飞手,杨海东觉得最大的变化是生产效率的革新。无人机代替传统人工机械,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的趋势,预计明年全疆99%以上的农户都会开始采用植保无人机来喷洒脱叶剂,并且植保无人机还将应用到更多的作业环节,如除草、杀虫等,传统拖拉机市场将进一步被压缩。另外,生产效率的革新,既有效地帮助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安全,又通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到农村,焕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2019年4月,无人机驾驶员岗位正式列入国家认定的新职业。作为近年来助推农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植保无人机创造了新兴的就业岗位,职业化的植保飞手一时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目前,全国专业农机手达720多万人,其中新疆专业农机手超过60万人。随着农机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农机装备智能化的升级,这些农机手们也都将面临转型,只有用更先进的技术来服务农户,才不会被市场淘汰。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农机手以及农机合作社,选择引进植保无人机来替代原有落后的农机设备,进一步提高新疆农机装备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