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凭借两台极飞P30植保无人机,小镇青年王红雨走出棉花加工厂濒临破产的困境,顺利走上飞防植保之路,实现人生逆风翻盘。
金秋时节,新疆天山南北上千万亩的棉花,如雪绽放,静待丰收。这在以往每年都会吸引几十万的农工队伍前来采摘,形成蔚为壮观的“棉工流”。过去的热闹场景,王红雨都还记得。采棉工的大量涌入,保证了新疆棉花的顺利采收,也一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般采棉工吃住都在地里,很少有花钱的地方,但是等采完棉花赚到了钱,他们往往都会在当地买些土特产捎回家,还有很多采棉工将在地里捡拾的棉花拿到加工厂去加工成棉被带回家。这给在镇上做皮棉网套加工的王红雨带来了大量的生意,工厂要从当年10月一直忙碌到第二年的4月。如果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估计王红雨也不会踏上无人机植保这条路。
生意快做不下去了
84年的王红雨,初中都没读完就跑去东莞打工了,在工厂呆了四年,在媒人的介绍下认识了现在的老婆。老婆有一个姐姐,嫁在了新疆,新疆的姐夫(方言挑担)有1000多亩的棉花地,并跟他说新疆到处都是商机。2010年,在姐夫的劝说下,新婚不久的王红雨夫妇便一起来到了新疆博乐,开办了一家小棉纺织加工厂,依靠采棉工带来的生意,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2016年,王红雨发现来镇上的采棉工好像比前一年少了一大半,加工厂的生意也大不如从前。具体原因是,由于人工采棉成本逐年上涨,当地兵团和大部分棉花种植大户都开始使用机械来采棉,到2017年秋天的时候,来镇上采棉工的就更寥寥无几了,王红雨意识到靠家里的小工厂目前的效益是很难再维持一家子的日常开销了,他必须要做出改变,另谋出路。
机会来了
机械采棉方式的推广引起了连锁反应,首先发生改变的在采收环节,为了提高机械采棉的质量,在采棉前农户都会给棉花喷洒一种叫脱叶剂的药物,促使棉叶自然脱落、棉花集中吐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使用拖拉机来喷洒,但是在喷洒过程中有的农户发现会挂掉以及轧坏许多棉花,每亩地的损失大约在6%-10%之间,很是心痛。而高精准、高效率的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恰好有效解决了这个问题。许多种植大户,见无人机喷洒效果好,便开始主动购买植保无人机设备或服务,王红雨的姐夫姜云便是其中一位。
2018年4月的一天,姐夫姜云把王红雨叫到家,对他说:“我最近买了1架P30植保无人机,有3个免费无人机培训的名额,你要不要一起去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