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的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上,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专程从800公里外的福州赶到现场,预订了500架次的无人机编队表演。
“五一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市场供不应求。”深圳大漠大智控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覃海群指着办公区的空位说,所有飞机和技术支持人员都在出外勤,表演要至少提前一个月预订,生产订单已经排到了2024年。
在无人机产业链最成熟的深圳,仅深圳北站中心公园在今年就有200多场表演,平均下来,深圳市民每两三天就能看到一场无人机秀。
举办无人机表演秀的风潮已经从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蔓延到广大下沉市场。据行业头部企业之一的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资料显示,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该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在全国20个省市的30余座城市进行了上百场无人机表演。

9月27日晚上,香港湾仔海滨上空的无人机表演吸引大批市民及旅客观看。无人机拼成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造型。摄影/本刊记者 李志华
据《2022年文旅行业无人机编队表演数据洞察报告》统计,到疫情暴发前,无人机表演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即便在2021年,国内无人机编队表演也达到了7228场。
短短7年间,中国企业在无人机编队表演领域走到了世界第一,但也存在不少争议和追问需要行业共同回答:这究竟是可喜的创意产业还是不务正业?越来越多的无人机表演点亮夜空,背后是谁在买单?在灯光秀被点名规范后,无人机表演能否避免成为新的“面子工程”?
“出差表演了一个月”
今年夏天,法国凡尔赛宫焰火之夜的飞行表演来自“无人机之都”深圳的一家企业。
上百架无人机从法国凡尔赛宫城堡上空盘旋直上。机身携带的烟花适时燃放,结合无人机队形变化,时而成为贵妇头顶装饰的羽毛,时而化为太阳王的眼泪,从空中滑落又升起绽放。
“在无人机编队飞行表演这一细分市场上,中国企业的表演质量和市占率都是领先世界的。”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创会会长杨金才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外大型节庆、会展纷纷向国内公司邀约,“除了技术能力,还有价格优势,总体性价比高。”
表演市场价格这几年一再下探。单场表演按架次收费,不少下游表演服务公司已将收费压到了每架一两百元,头部企业经验丰富,表演安全系数高,每架收费可达七八百元。也就说,1000架无人机表演几十分钟,企业便有80万元流水进账,但这还不到行业巅峰时期市场价的1/10。
价格下跌,进一步刺激了无人机表演市场的需求。市场消费主体从早年财大气粗的国家队,逐渐过渡到房地产、汽车等主导产业,到现在,进一步下沉到众多民营企业。